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富裕县,富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贫困概念的相对性和贫困内涵的广泛性,为界定贫困、确立贫困标准带来了困难,不同的国家、地区、群体,在不同的时期对贫困的理解和界定大不相同。
2、人们最早仅仅从生活消费的角度来定义贫困,把由于经济收入低,不能满足衣、食、住等基本需求的生活状况称之为贫困又把视野扩大到生产领域,认为即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果缺乏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和手段,也还属于贫困的范畴;有的学者则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考察贫困,认为贫困还应包括文化生活的匮乏、身心健康的不良、甚至权力和地位等政治因素的欠缺。
3、
结合我国农户的生活现状,我们把贫困定义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4、根据贫困的程度,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5、绝对贫困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6、如果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则属于相对贫困。
7、绝对贫困又可分为生存贫困和生活贫困,生存贫困即特困,是指最低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有困难,它是生活状况中最低下的一等。
8、
据此,我们把农户的生活层次划分如下
区分不同生活层次的界线,我们分别命名为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钱)、发展线(脱贫线)、小康线和富裕线。
9、其中前3条线直接与贫困总是有关。
10、特困线(活命线):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满足最低生理需要的最低费用;温饱线(贫穷线):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购买温饱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发展线(脱贫线):农户人均每纯收入满足温饱生活所需以后,还有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行发家致富的投资费用。
11、跨越这条线是农户最低的理想,此后其经济行为才发生转轨,由自给、半自给型转为商品型
使用上述3条线来代替现行单一的"贫困线、脱贫线",主要是困为:第一现行贫困标准单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生活的层次及其差距,给扶贫 工作带为不少困难;第二,现行贫困标准把贫困线和脱贫线合二为一,把达到温饱说成基本脱贫忽略了农户温饱之际其生活还相对贫困的事实,容易致一些农户刚被 宣布脱贫,由于经济脆弱,一遇风险又重新返贫;第三,现行贫困标准仅仅考虑收入和消费排除了生产因素,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
12、有鉴于此,我们把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和发展线(脱贫线)分开,共同作为衡量农村贫困状况的标准线,一方面把特困的农户当成扶贫 工作的重点对象,一方面又把能够扩大再生产、转入商品经济发展轨道的农户算作真正的脱贫。
13、
二、 贫困标准测定研究述评
自20世纪初英国的本杰明·朗特里和查尔斯.布思提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在贫困的没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
14、荷兰的奥迪· 海根纳斯 和克拉斯德沃归纳出3种测定贫困标准的视角。
15、
贫困测量视角之一:客观相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16、
所谓客观相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低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生活水平。
17、测定
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收入定义和商品定义,具体方法有3种。
18、
一是收入等份定义法。
19、首先把国民按收入分成几个(通常是5个或10个)等份,再辅以基尼系数进行差异比较,从而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多少为贫困人口;再根据这个百分比,利用家庭收入调查资料,求出贫困标准。
20、它的缺陷是:本末倒置 ,定贫困标准的目的是要映有多少人处于贫困状态,而这种方法已内含了最后的结论。
21、
二是收入平均法。
22、把居民人均收入按不同水平进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除以2或3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从统计分组中得出与之对应的贫困率,它的缺陷是:用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用除以2或3,氙乏理论解释和科学根据 。
23、
三是商品相对不足法。
24、它的根据是,一个缺乏普通必需品的家庭必然是贫困的,因此先选定某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会普遍状况的代表,再与它相比,一个家庭缺少的东西越多,不足的程度越大,也就越贫困。
25、它的缺陷是:根据不牢靠,有些家庭如刚建立的单身或两口之家,虽然拥有较少的商品,却并不贫困。
26、
近年来,在许多国际组织持别是世界银行的倡导下,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注意力从相对贫困的测定转向绝对贫困测定。
27、这是因为,相对贫困表明若干个家庭中必有一个贫困家庭,无论尽多大努力扶贫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并且难以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贫困家庭在发展中国空可能会是富裕家庭。
28、
贫困测量视角之二: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29、
所谓客观绝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确定贫困线和编制贫困指数。
30、具体方法有7种。
31、
一是势 量支出法。
32、以每人每日所需摄入的热量为基准,按人均生活费用分组,算出各组的热量摄入量,再找出摄入热量最接近于基准热量的组,该组的人均生活费用即为贫困线的标准。
33、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使用较早且相对成熟,但有以下缺陷: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仅用热 量有片面性,如果考虑其他营养素,又太繁琐、不实用。
34、
二是基本需求法。
35、根据一个人食品、衣着等"基本需求"的最小值,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出购买 这些必需品的最低费用,即定为贫困线。
36、它的缺陷是:确定:"基本需求"难度大,随意性也强。
37、
三是恩格尔系数法。
38、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它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因此,可以把恩格尔系数的某个值直接定为贫困线:也可以依据恩格尔系数间接地用收入金额来表达贫困线,后者的具体办法是:按营养学知识确定一个最低饮食标准及其相应的饮食费用,然后用它除以恩格尔系数贫困值,其产就是贫困线标准。
39、西方常用的公式炒:贫困线=A*最低饮食费用
式中A指较低收入层次全部收入与饮食支出的比值,即为较低收入层次恩格尔系数的倒数。
40、
四是超必需品剔除法。
41、根据住户消费调查资料,从住户全部消费支出当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将剩余部分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用公式表达为:
贫困线=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支出-平均超必需品消费支出
尽管此方法引进了需求弹性系数,把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的定义为超必需品,但仍然实用性差,贫困线常常被 定得偏高。
42、
五是总支出与总收入这比法。
43、这种方法变为入不 出的人就是贫困者,因而把贫困定义为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大于1。
44、它的缺陷显而易见,支出受当事人的消费偏好影响极大,有的人的许多支出属于浪费,缺乏经济性。
45、
六是编制贫困指数法。
46、以生活质量为度量标准,根据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具体方法是选取几个同收入高度有关的总是,向居民作问卷调查,给每个询问项目打分,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47、它的缺陷是主观性强,随意性大。
48、
七是数学模型法。
49、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和收入与营养摄入量分析横亘。
50、前一个模型是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所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ISE),建立人均生遇收入与食品、衣着、高档耐用消费品、其各种用品、燃料、服务费、福利费7大类支出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直接给出了维持基本需求的支出和超过基本需求的支出两大部分,从而以此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51、后一个模型则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状况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工作能力和状况又同收入有联系,因此收入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工作能力和状况又同收入有联系,因此 收入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也有联系;如果能恰当地确定营养必需量,就可以确定必需的最低收入,也就可以确定相应的贫困线。
52、该模型就着力于描述收入同营养摄入数量和结构之间的联系。
53、
贫困测量视角之三:主观贫困标准的测定。
54、
鉴于构造客观贫困标准的困,70年代以后理论界开始了"自我感觉生活需要不足"的贫困测量。
55、这种测量简便易行,但面临人们过高估计自己必需收入值的危险,而且这一高估的误差范围非常难以确定。
56、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是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通过社会调查,询问各家庭认为其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对这两种数量做几何平均,就可得到我们认炒"正好"的主观最小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实际收入低于这个水平即被认为处于贫困。
57、
二是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
58、通过询问人们什么 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和满足这些需要多少"收入",然后将其同他们的实际收入相比较,判断出他们是否属于贫困。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