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千雨泠音,雨慢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2、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3、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4、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5、《诗经。
6、五风。
7、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8、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9、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10、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11、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
12、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13、“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14、“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15、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16、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
17、‘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
18、”(《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